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伟大领袖号令一出,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短短的几年之间,就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5万余人,先后来到了刚刚开发建设不久的大兴安岭。他们满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党、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满怀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雄心壮志,毅然告别了生活舒适的城市,毅然告别了亲爱的父母亲朋,来到了共和国的北部边陲——大兴安岭。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那时的大兴安岭还只是开发建设的初期,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都极为艰苦;那时的大兴安岭由于我国和前苏联关系的日益紧张,已经成为“反修”斗争的最前哨。勇敢的知识青年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的大会战之中,投身于广阔天地的农业生产之中,投身于紧张的军事备战之中。他们用自己青春的汗水、青春的热血、甚至青春的生命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乐章。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离开了第二故乡,但是他们所建立的历史功绩,他们所拥有的奉献精神,他们所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留下的青春身影,巍巍的大兴安岭永远不会忘记,忠厚纯朴的大兴安岭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在这里,我们选编了他们当中的很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集体的事迹,旨在帮助人们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激励我们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做好自己以后的事。
巾帼英雄——女子架桥连
从1969年的4月份开始,一批批的知识青年潮水般地涌入大兴安岭。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对于刚刚开发建设不久的大兴安岭来说,一下子承受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的安置工作,确实是非常困难的。经过反复地讨论磋商,经过多次的研究分析,最终形成共识:一是开发新区(阿木尔、图强和古莲三区),二是老区多设工队,三是委托铁道兵部队帮带,四是成立男、女知青自管队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来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160多名女知识青年(平均年龄仅20岁)组成的、一切遵循军队模式,由知青自己管理自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女子架桥连,于1970年3月8日在新林区碧洲林场正式成立了。
庄严热烈的成立大会过后,这一群年轻的姑娘们便投入了紧张艰苦的架桥备料工作。她们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没膝的大雪,到十几里外的高山上劈岭凿石。同年5月,当大兴安岭的冰雪还没有消尽之时,她们便勇敢地进入了架桥施工现场。架设桥梁首先要在河里立起几十根支保桩。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登高,还得下到两米多深的河水里,这是建桥工程中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年轻的女队员们为了争取时间,半夜起身,手提马灯,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在打最后一排桩子的时候,遇到了“永冻层”,八百斤的吊锤打下去,桩子纹丝不动。面对这种情况,共青团员刘文芹和班长毅然爬上十几米高的水上脚手架,主动承担最重要、最艰巨的掌钎任务。经过五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打桩任务,保证了建桥工程的顺利进行。她们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就在西里尼西河上架起了一座110米长的五孔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大桥被命名为“争光”桥。真是名副其实啊,架桥连的姑娘们用她们的实际行动,用她们的汗水和鲜血,为知识青年争了光,为中国妇女争了光。1971年至1972年,她们又用十三个月时间,在大乌苏的塔河中游建成了一座200米长的六孔双曲拱钢筋混凝土大桥,比计划工期整整提前了三个月。大桥被命名为“彩虹桥”,它比“争光桥”更雄伟、更壮观,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在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间熠熠生辉。这以后,她们又在塔河以东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因大桥距中苏争夺的焦点地区——吴八老岛99公里,所以大桥就叫做“99大桥”。这座大桥的建成与通车,对当时的备战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几年来的超负荷的劳动锻炼,几年来的极艰辛的生活摔打,年轻的女桥工们渐渐成熟了,在她们当中有的成了锻工、木工、钢筋工、架子工,有的成了各种机车的司机,她们已经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架桥技术。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女子架桥,堪称古今中外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迹、一大壮举。在那英雄辈出的时代,女子架桥连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举国上下,人们兴奋着,人们感动着……
敬爱的周总理称她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1971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级记者、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赴吴八老岛地区实地采访期间,在桥梁施工现场见到她们时,非常高兴,祝福她们荣誉常在,并表示要把自己的女儿送来做她们的徒弟。1976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赴大兴安岭讲学期间,和她们全体亲切合影留念,并为她们赋诗题词,华老的题词为“敬向英雄三折腰”。
翠岗红旗——女子采伐连
女子采伐连和女子架桥连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同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奋斗,同是在那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同是在那大兴安岭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同是在那单一性别的群体里生活,同是在那特定的时代里成长为著名的先进集体……
女子采伐连成立于1970年初,由来自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的80多名女知青组成。建连之初,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不足20岁,最小的只有16岁。整个连队所有的油锯手、绞盘机手、拖拉机手、集材手都是女知青。
女子采伐连的主要生产流程是“采、集、运”。为了帮助这些从大城市来的姑娘们学会采伐、集材和运材的生产技术,上级还专门给每个班组配备了少量的生产经验丰富且政治思想过硬的男性师傅,在生产中对姑娘们实行“传、帮、带”。
就这样,在茫茫的大兴安岭的林海里,在凛冽的大兴安岭的风雪中,她们做着从前只有男人才能做的工作,她们干着从前只有男人才能干的事情,她们用青春和汗水甚至鲜血为大兴安岭的开发和建设,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女子采伐连采用的是部队建制和管理体制,且又驻扎于中苏边境地区,管理上的严格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备战的需要,采伐连的姑娘们每天除了要在茫茫林海中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采伐作业外,还要出早操,还要进行军事拉练和军事演习,一天工作下来,姑娘们个个都是累得筋疲力尽,然而晚上的政治学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1971年第6期的《人民画报》刊发了女子采伐连的工作照片和先进事迹。其文字材料全文如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有一支女采伐队。这支采伐队由上海、浙江等地区来林区安家落户的七十二名女知识青年组成的。她们遵照毛主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虚心向老工人学习,经过艰苦努力,仅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伐木、集材、装车等生产技术,有的还成了油锯手、拖拉机手、集材员、绞盘机手,打破了林区伐木“妇女干不了”的陈规。从1970年3月开始,她们为国家生产了一万二千余立方米木材,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议建设。”短文的属名是“大兴安岭革委会报道组”。
也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女子采伐连为素材而创作的画册,画册以工笔重彩为创作手法,名为《翠岗红旗》。画册生动地反映了采伐连姑娘的生产、生活情况,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文艺作品的创作特征:风雪中采伐连的姑娘们逆风而站,肩上扛着各种伐木工具;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进行采伐作业的情景以及充满豪情壮志各种劳动姿态。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采伐连的姑娘们稚嫩的脸庞、青春的风采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今天有人这样评论:在中国的当代建设史上,像女子架桥连、女子采伐连、女子筑路队那样把女人的力量集合在一起,组成生产单位,这还是第一次。其初衷无外乎便于管理、避免性犯罪,但最终却创造了人类劳动力的奇迹,造就了一群群响当当的女英雄。
功勋集体——三合民兵连
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位于黑龙江上游岸边。三合村很小,知青没来的时候这里只有20多户人家,90多口人,耕种着近90垧的土地。小村上游100多米处的江中有岛屿叫“吴八老岛”,它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我方一侧,历来都是我国的领土。吴八老岛由三个彼此孤立的沙岛组成,二号岛最大,呈长椭圆形;一号岛次之,呈8字形;三号岛最小,呈圆形;枯水期三座小岛连成一片,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该岛形成于清朝初期,当时岛上住有三合村村民吴湘莲一家。他们全家五口,在岛上开设酒柜,耕种土地。因吴湘莲在家排行老八,故该岛得名吴八老岛。1934年吴湘莲病故后就葬于岛上。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与前苏联关系恶化,黑龙江上的吴八老岛、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珍宝岛等均成了争议岛,三合村遂为反修斗争的最前哨。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支援反修前线的对敌斗争,从1968年末开始,先后有来自上海、齐齐哈尔等地的知识青年196名,来三合村插队落户,三合村的力量一下子就翻了好几番,更况且来的都是有知识的青年。
1969年3月,珍宝岛反击苏军入侵的战斗打响,大兴安岭地区的中苏边境斗争形势更趋白热化,军事冲突一触即发。同年5月12日我边防部队在吴八老岛上执行正常巡逻任务时,新战士任久林被苏军罪恶的子弹射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吴八老岛地区的边境斗争,在三合村设立了前线指挥部,紧急调动部分野战部队进驻一线,紧急修筑通往江边的公路。为了发动群众,成立了三合、呼玛(呼玛民兵连是由全县知青中选拔出来的)两个民兵连;为了武装群众,急调武器装备充实两个民兵连。民兵排以上干部配发五四式手枪,战斗班正副班长配发冲锋枪、民兵配发半自动步枪;民兵班配发机枪一挺,民兵连编有迫击炮班。
为了维护我主权的神圣尊严,三合民兵连从没有放弃登岛作业,从没有放弃登岛生产。在一次登岛生产中,民兵们把自卫反击用的武器隐蔽在马车上,由民兵连长山秋林赶车登岛。突然苏军哨所隔江向我吴八老岛发起了猛烈的射击,驾车的马被这突发的事件吓坏了,受惊后狂奔起来。为了使车上的武器不被暴露,山秋林死死拽住缰绳不放,一直拖出去几十米才使惊马停了下来。
1969年的春天,黑龙江刚开江,前呼后拥的冰排就在吴八老岛下游不远处叠起了高高的冰坝,受阻的江水急剧上涨,漫进了岛上的工事。就在前指正要向我驻吴八老岛部队下达军事命令之时,电话线却被冰排撞断了,前指与岛上的联络随即中断。就在这时,三合民兵连副连长陆学东挺身而出,冒着被冰排撞死、被江水吞没的危险,双手撑一根长长的木杆,在一块块急速行进中的冰排上跳跃着、飞奔着……他终于登上了吴八老岛,将前指的命令及时送达到驻岛部队。
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三合民兵连开展了紧张的军事训练,由部队派遣教官,无论是队列还是打靶,均按照实战的要求一切从严,俨然就是一群不穿军装的英勇战士。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三合民兵连的战士们根据前指的统一部署,昼夜挖地道、修战壕,使村内的地道成网,使村外的战壕贯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三合民兵连的民兵们与我边防部队共同奋斗,把小小的三合村建成了一个既有严密组织,又有军事工事的战斗村,真正做到了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据不完全统计,三合村的军民共修筑交通壕115延长米、建掩体131个、防炮洞22个、挖地道500延长米。
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在实实在在的枪林弹雨下,我们的三合村,我们的三合民兵连,我们的知青们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都交出了优秀的答卷,祖国很满意,人民很满意。小小的三合村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合战斗村”的光荣称号;三合民兵连也被树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省军区先进民兵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三合民兵连连长山秋林荣立二等功,副连长陆学东及民兵孙世忠荣立三等功。